日前,张掖市甘州区建龙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全国第四批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这是自2019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推介工作年以来,张掖市首个入选的农民合作社。
甘州区建龙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位于甘州区大满镇城西闸村,社员从5名发展至18名,农机具从17台(套)发展到65台(套),土地经营面积从百亩扩大到上万亩。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以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契机,围绕打造现代种业、绿色蔬菜、奶牛肉牛、特色种养四大产业集群,不断强化政府引导,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加强示范引领,强化联农带农,有效增强了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紧跟现代农业步伐,生产作业机械化
在大满镇城西闸村,数台播种施肥一体机正在田间穿梭作业,旋耕、播种、铺膜、施肥一气呵成。
甘州区建龙合作社负责人朱建龙说:“现在耕种都是宽幅沟播机械,全村2000多亩田只需要四五天就能播种完。”
2013年,朱建龙牵头成立了甘州区建龙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员投资200余万元购买了6台大农机。
因前期投入较大,资金回笼慢,合作社资金一度短缺。正当其四处筹措时,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了燃眉之急。2018年,朱建龙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甘州区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扶持农民合作社示范项目”扶持对象,当年新购置了2台大型农机,享受到了26万元政策补贴。
据甘州区农村经营指导站副站长韦志金介绍,近年来,甘州区以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扶持重点,采取项目遴选、直接补贴、以奖代补、建立项目库等方式,在各类涉农项目中优先予以扶持,近3年共扶持合作社202家、5042万元。
针对高端农机操作人才紧缺问题,甘州区组织全区农机培训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农机培训队伍,主要以玉米生产、牧草加工、残膜捡拾、拖拉机维修保养、国标柴油发动机维修保养、合作社建设和运行管理及农机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近年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达2000余人次。
同时,甘州区组织专业人员,赴智慧农机开展较好的省市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和参加国内“互联网+农机”以及农机智能化培训班跟班学习,引进最新款北斗定位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推广了“互联网+农机”的高科技机械化解决方案,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土地流转促发展,经营效率双提升
数年来,甘州区农村土地始终处于单家独户经营、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一家一户一小块,收入低、致富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各家各户耕地东一溜、西一条,小农机在地里调个头都得小心翼翼,更别提大农机进场作业。”朱建龙说。
为破解土地“碎片化”的瓶颈,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目标,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快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逐步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高标准农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家一户的分散自耕地变为规模化经营,给大农机进场创造了条件,既为农田增效,也为农民增收。”朱建龙介绍,近年来,建龙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4000亩,进一步实行种植全程机械化,既保证了作业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合作社的收入,也让合作社成员得到实惠。
“土地连片,好种好收!我们流转了30多亩地,每亩地的作业成本比未入社农户低200元左右,算下来能省7000多块钱呢。”社员刘向东高兴地说道。
社企共建促发展,服务能力提档升级
近年来,建龙合作社成功与多家生产企业达成协议,开展“社企共建”模式。
甘州区引导通过折股量化财政扶贫资产资金、群众自有资产资金、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设备等入股农民合作社,采取“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惠互利机制,增强了产业化经营的稳定性。全区共有218家合作社开展股份合作,累计分红1817.74万元。
同时,支持农民合作社因地制宜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农机装备等能力建设,集成应用先进设备、生态环保、智能管控等技术,为小农户提供“保姆式”“菜单式”“联盟式”等形式多样的托管服务,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甘州区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机制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围绕“五有”合作社培育,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区级示范社四级联创,累计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1家、省级示范社74家、市级示范社244家、区级示范社380家,发放奖补资金708万元。引领带动合作社提档升级、争先进位。其中:甘州区建龙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甘州区建龙农机、前进奶牛和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好评 |
|
0% | 0 |
中评 |
|
0% | 0 |
差评 |
|
0% | 0 |